湾韵|家园(2023年11月19日)

tqb-20231119-008.jpg

阳台的湾韵生机

□管淑平

我家阳台正面向东方,清早的家园第一缕阳光照射进来,整个屋子瞬间一片橘黄。年月

 

这阳光,湾韵能一直照过晌午,家园因此,年月冬日宅家,湾韵坐在阳台,家园沐浴着阳光,年月翻着几页闲书,湾韵无不如同步入了退休般的家园生活一样,悠然而惬意。年月

 

某天,湾韵正在阳台晒太阳的家园我,望着对面的年月楼层:笔直的墙壁呈现出一种灰白色,像是掉了漆的版画似的;窗户镶嵌在高楼中,窗户跟前是一排严密的银白色的铁栏杆。

 

长时间盯着,不禁,眼睛疲惫,生出一种单调与寂寥。

 

生活在都市,当然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简单的空荡荡的城市风格,而住在农村就大不相同了。

 

童年时的我,一直住在乡下。房子,是土墙茅屋;屋顶,斜斜地长着杂草;屋檐,零碎地结了蛛网。不过,房前屋后,则是花草萦绕。高挺的桉树,粗壮的红杉,魁梧的黄柏,散发着清香的松柏,将房子紧紧包围,如同一个天然的森林氧吧。

 

每天醒来,看到那些绿草秀花们,心头一片明亮。

 

那时的我,在院坝里还种了一些小花草。不必说藤蔓蓊郁的银花,也不用提面貌清秀的水仙,单说那擎着一派墨绿的兰草,如剑一样尖锐而细长,阳光打在它的叶子上,晶莹剔透,很有质感。旁边的仙人球,露着憨憨的脑袋,像是在默默发呆的小老头儿,一动不动,静静沉思。

 

风吹花草香,连眼睛里也充满生机。这是农村人对生活的一种真实的热爱。

 

既然生活是自己的,那么,都市与乡土,也可以同样活出岁月生香的模样。

 

于是,我将阳台仔细打扫,摆置了几个花盆。花盆里,是我种的多肉、佛珠吊兰。这些绿植好养活,也不需精心照料。

 

没过几周,那些勤勉的身影,就从盆里伸出枝丫来,像初来人间的婴孩,探头探脑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多肉长得勤,已经是一小片浅浅的翠绿;而吊兰,则不声不响地挂着一串儿如翡翠珍珠似的小果实。

 

一间屋子就这样渐渐地有了朝气。

 

后来,我家阳台上又添置了一些花盆,因为多肉有了分支,于是不得不修剪、移栽;我在靠角落的地方搭了个架子,把吊兰放在架子上,那小小的藤蔓与珠子,就一条条垂下来,如绿色的帘。

 

阳台是一片自由的土地,它承载着久居城市的人们那一个个诗意的愿望。

 

我对门邻居,也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东西,不过,邻居种的并不是像我这样的绿植,而是一些蔬果。

 

我是在傍晚下班回到小区时发现的。那应该是几盆番茄,正肆意地伸着枝条,枝叶中,几朵小黄花静静绽放;有一株,还挂着一些鹌鹑蛋大小的番茄。

 

站在公路上,远远地望着,眼睛里全是那些小巧玲珑的身板儿。某一刻,我被深深怔住了。

 

有了花草点缀的阳台,似乎不再与千篇一律的居家阳台一样显得单调,而是有了自己的生活气息。

 

的确,都市的气息难免狭窄而紧凑,上班,下班;热闹,清寂。这种日复一日的琐碎的生活状态,紧紧萦绕着栖居城市的人们。

 

倘若,再不给自己的生活一点清欢,那么,心头的烦忧与郁闷,又在何处寻找出口呢?

 

阳台,是一片小天地。有的人,喜欢种上各种芬芳的花朵,美丽而浪漫;有的人,喜欢种着种类不同的绿植,悠闲又雅致;也有人,喜欢种着些蔬果,质朴且实在。

 

当我的阳台葱茏起来,宅家时,则多了一种从容,而不是一种恐慌与孤寂。我常常坐在阳台,翻阅着书籍,累了,抬眼看着那些吊兰、多肉、兰草,不禁,心情平静如初。

 

于是,每一天,我都元气满满。出门时,充满动力与期望;归家时,踏实又轻松。

 

记得以前有一位老师,曾这样评价学生的文字:“春日写春,冬日写冬。这样的写作又有多大必要?除了增加篇数,则别无意义。”

 

诚然,不能否定写作应该有它必要的坚持与练习,就像我们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工作,对于其基本的水平应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就像医生看人治病,司外揣内,辨证施治。同样,对于写作,应有必要的磨炼,更要有一种希冀与生机。

 

生活,是一面镜子,每个人在这面镜子中照出自己独特的样子。而阳台,也应该是独特的,至少,我们可以让它焕发光彩。

 

我们的阳台,是整个家庭的一部分,我们的家庭,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落叶从来不负秋

□王红悦

晨风不燥,秋光无尽好。沿河堤走走,与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相拥。宽阔的河面,水波不兴。雾霭如薄纱一般,在空气的肌肤里流淌。轻柔如无声的音乐,莫名地令人欣怡畅快。

 

正所谓“树树皆秋色”,河堤旁是两排白杨树,此时,正如一束束盛大的花篮,直抵云天。橘黄的、淡黄的、柳黄的、黄绿相见的叶子,如花一般地绽放着,明晃晃地吸着我的眼睛。晨曦的光影,交织着,蔓延着。被露珠润泽的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有着无数生命的音符,在跳跃,在鸣唱,明亮而美好。

 

我慢慢走着,还是惊扰了一只灰喜鹊。它从一抹黄色中跳跃出来,拍拍翅膀,绕着枝头飞去。随之两片黄叶,悠悠然从树枝间,飘飘摇摇落入我的眼前。它们从容而轻快,如两朵光霭的花,轻轻地落入地面斑驳的树影间,流动般而又无比恬静。铺着落叶的地面,一处寂静中,四周伴着一两片无声的金色,晶莹灵动,让我的内心为之激荡。

 

抬头,望向那一树树金色的花朵,恍惚间走进春阳和美的世界,不由得暗香在心底四溢。这一刻,我在时间里平静下来,真不知在人间荒废了多少个这样的时日,忽略了多少身边的景致。冉冉烟火中,被生活裹挟着匆匆走过,居然把活生生的日子过成了“坚如磐石”。

 

风吹,有黄叶飘落,如蝶般翩跹,自在而轻盈,悠悠然入怀。我接住一片,放在手中,光滑而清凉,明媚而温暖。落叶在舞蹈,落叶在行走,落叶在低吟……它们鲜活着,在纯净而安然的秋日。林间很静,静得只能听见双脚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静得只能听见偶尔的几声鸟鸣。

 

再抬头,蓦然看见有一位长者,正弓着身子,双手端着相机,接连按着快门,拍摄着飘飞的几片落叶。她衣着整洁,银白的发丝,头戴一顶红色的渔夫帽,神情专注地盯着镜头,不时地屈身,蹲下,似乎在等待下一片落叶入镜。殊不知,此时的她,也成为我明媚的风景,轻轻举起手机,我欣喜地拍下眼前的一幕。画面里,蓝天、白云、满树黄花,都是她的衬景,眉眼中的笑意,如春花般温柔而明艳。走近前,和老人搭话。她说,自退休后,几乎每天都会来河堤散步,年轻时就喜欢摄影,现在有时间可以尽情地玩耍了。四季更迭,风烟雨雪,她用相机记录着生活……真好,能把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生命,本该呈现的就应是这样的精彩——平静而丰盈,这是生命的质地。感谢长者,她让我懂得了,诗意的生活就是把琐碎的日常,打理得有趣有爱。

 

落叶从来不负秋。岁月深处,偷得半日闲暇,寻一隅,和自己相拥。长长的路,慢慢走。不辜负身边一点一滴的拥有,用心去欣赏,去感知,去热爱。如一树落叶,在秋风中,自得安然,自成风景,如此便好!

tqb1119008_003_01_b.jpg

沃野    李昊天 摄

又见冬日炊烟起

□季勇

初冬,寒意渐起,故乡的炊烟也从心底升起,暖意满怀。

 

如针般的风,刮在小乡村里。田间地头、小河村舍、树木庄稼,都笼罩在寒凉之中。大家一早就将土灶点燃,阵阵炊烟从烟囱里轻飘而起,弥漫空中,等待金色的朝阳。母亲在土灶前忙活着一天的开始,我坐在锅膛前添柴烧锅,脸烤得通红,寒气此时很遥远。我望着红通通的火苗,好想一直坐在这,多暖和呀。母亲一声喊:“不要烧了,吃饭了。”我只好扫兴起身离开,锅膛里的火渐渐熄灭,烟囱里的烟渐渐平息,直至不见踪影,路上的人影便开始多了起来。

 

我不会做菜,搭手生火便是我每天的作业。不知怎的,我多半是看到邻居家的烟囱冒烟了,便开始点火烧锅。不管父母有没有准备做饭,先烧一锅水备用。废纸点燃置于锅膛里,再慢慢加上碎柴,我往往是一股脑儿往里塞,塞个满满当当,以至浓烟扑面刺眼,此时的烟必是往上乱窜。等火势稳定后,加上粗木棍,自个不急不躁地烧。此时,轻烟徐徐,不紧不慢地也在完成着它的作业。

 

若遇下雨,母亲在家缝缝补补,父亲开始炒花生。他先搁点菜籽油,倒入花生仁翻炒时,我不能妄自添柴,只能烧好停放在那,站在旁边看着。锅里噼里啪啦的响声和着柴火噼噼啪啪的炸裂声,真是冬季里美妙悠闲之声。它们随着灶台通道里的炊烟嘹亮开来,欢快地飘荡在家的上空。

 

我看着过瘾,也下手翻几下,不过这会儿不能停手,不然会糊。我左手换右手,小手不停挥舞着锅铲,也听不到父亲的暂停声。我等急了,便喊:“好了吗?”父亲不慌不忙地说:“早着呢,还没有听到炸开声。”于是,继续加油,还真听到了,噼啪作响,我加快速度,感觉这声响也随烟飘到空中,也在跟着啪啪直响,这是生活的回响。

 

暮色四合,我坐在椅子上,吃着炒好的花生,一把咸的入口,一把甜的下肚,真是舒畅。不能亏待土灶,几天就要将锅堂里的柴灰扒一扒。烟囱一年得清理一次,顺梯子爬上房顶,小心翼翼地用长铁棍从上往下捣一捣,烟囱内壁上的烟灰被清除,等炊烟再起时,必是一路畅通,自由自在。

 

城市里,炊烟不见其影,只有在记忆里寻得它的身影。炊烟袅袅,飘荡在房屋上头,也摇曳在心头,飘飘悠悠地在甜美的童年时光里盘旋,不肯散去。寒冬里,缕缕炊烟就像开在心底的对生活的热爱之花,芬芳着我,也一直伴着我,前行在他乡。

雪花一闪而过

□程应峰

雪粒儿敲着窗棂

声声脆响,预言雪花飘飞的场景

母亲燃起了炉火

燃起了信守一生的温暖的心

 

有节制的乡村

淡化了花红柳绿的心事

连炊烟也变得如此宁静

衰老的父亲,不再有旺盛的体力

只能在火炉旁打盹

 

他想着飘飞而来的雪花

想着被雪花覆盖的土地和麦苗

想着憩息的牛

有没有可咀嚼的茅草过冬

想着一去不回的日子里

那些美好、鲜活而遥远的事情

 

谁家的闺女要出嫁了

来来去去的,是迎亲和送亲的人

从一座村庄到另一座村庄

旷野上,鼓乐声声、鞭炮齐鸣

 

又是谁来电话了

那是喧闹后的一个激凌

老迈的父亲紧贴听筒

就着炉火的光焰满足地倾听

 

电话里,雪花一闪而过

那分明是生命暖流流过的情景

永远的亲情的声音

谁说不是

人生过往里默然断后的坚盾

冬寒萝卜香

□董国宾

收完萝卜,冬天就到了。

 

庄庄户户有的是萝卜,青萝卜,白萝卜,地窖里贮藏的还有大红萝卜。色彩各异的萝卜,是往昔庄户人家的主打菜,一入冬,各种萝卜菜赶着时令纷纷登场了。

 

冬天刚一露头,记忆中我家注定会喝萝卜汤。萝卜汤跟着节气走过来,我们那大片小片村庄,称这汤为“立冬萝卜汤”,这是乡村浓郁的立冬习俗。喝了萝卜汤,驱寒暖胃还营养,家乡的百姓都遵循这个理儿,为步步紧逼的冷冬在体质上抢先扎个根儿。

 

一提到立冬萝卜汤,香味扑鼻的鸭肉萝卜汤,就自个儿从我脑海跑出来。它浓郁的香和爽,仿佛仍氤氲在眼前的空气里。光是立冬鸭肉萝卜汤,有几个立冬的节气,我家都是这样应时而食的。久远的年月里,母亲总会将这顿迎冬萝卜汤,早早安排在家庭生活规划之中。我家惯常的日子是过得紧巴,可水灵灵的大萝卜家里丰足,鸡鸭鹅这些家禽也成群满圈。用萝卜和鸭子作原料,烹煮一大锅汤汁流油的萝卜汤,你一大碗,我一大碗,作为迎冬家宴,对于家人便是福了。

 

冬天是深巷,寒冷在这个巷子里四处敲锣打鼓。世间热爱生活的人,无视它的锣鼓喧天,一家一户都在自己的世界里,雕琢自个儿的人生和乐趣。寒冬来了,一筐筐大萝卜,一成不变地打磨着人们一天天行走的光阴和家常。

 

冷冰冰的冬天里,拿了一个红萝卜,就是一个好日子。红萝卜水分多,辣味少,去皮后生吃,萝卜肉白洁晶亮,雪梨一般,嚼上几口又脆又爽,可作为天然的微辣水果。青萝卜果肉透着盈绿,辣味和口感要浓足些。白萝卜呢,取来生吃,口感稍显浅淡。若用来炒菜,便各有其妙了。单说红萝卜,去地窖拿来剥皮切条,炖上一大锅辣鱼,可谓十足的鲜香。那熟透了的萝卜条,挑了入口入胃,香香绵绵,软软舒舒,妙不可言。

 

走过漫长冬季的萝卜菜,还有家家户户腌制的萝卜干。随处转悠一个村子,到处弥漫着萝卜干的淡淡清香味。即便眼下生活大大改善了,萝卜干也是餐桌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记得往年母亲动手制作萝卜干,先将大萝卜切成条块,移至冬日暖阳下晾晒,一片片或红或白的薄条薄块,晒干至六七成,母亲收起来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放到院子里晾晒。待水分差不多晾干之后,母亲略显出几分神采,麻利地卷卷袖管,收拾到一个大盆内。然后来到檐下,精心拌入适量食盐、五香八角、大蒜、生姜等调味品,一切妥当了,便装坛密封。约莫腌制一周,腌菜萝卜干即可开坛食用了。

 

萝卜干是庄户人家口食的小腌菜,城里人家也时常食之为快。尤其往昔年月,每每越冬,乡下人几乎家家离不开它,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也都有它的影子。伸出手指拿了直接入口,或切成细条入盘调味,嚼起来香咸满口,味爽筋脆,怪不得小腌菜萝卜干这么招人喜欢呢。

 

时节走到岁尾年终,中国人的春节欢欢闹闹来到人间,萝卜猪肉馅水饺喜登春节大宴。与之同台贺岁的,还有大白菜猪肉馅水饺。萝卜白菜本是同族兄弟,本为乡土菜,却在华夏大地最喜庆隆重的节日,给千家万户送上新年的祝福。究其源头,萝卜白菜质香,质朴,纯善,一如中国人的乡俗。

 

冬天之旅,如期而至。乡土萝卜是简约,是明快,还是粗嗓门大汉。它在季节的行旅上重重喊上一嗓子,冬天便有了温度。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百科
上一篇:道光帝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这样?
下一篇:“庭院经济”引客来,金湾沙脊村成乡村游热门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