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把人类最早系统燃煤历史推前约一千年

兰大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把人类最早系统燃煤历史推前约一千年

  每日甘肃网8月10日讯(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近日在《科学·进展》期刊合作发表的题为“最早系统开发煤炭燃料推前至距今约3600年”的研究成果,深度揭示了中国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先民自3600年前起系统利用烟煤燃料的环境内涵,将人类最早系统燃煤的考古历史推前了约一千年。

  该研究是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的指导下,自然地理学专业直博生仇梦晗牵头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早系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科研人员开展的。

  吉仁台沟口遗址在伊犁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喀什河出山口右岸的台地上,北、把人东、煤历西三面环山,史推河流向南出山流入尼勒克谷地。前约千年背靠山脉、兰大类最面向平原,环境造就了吉仁台沟口得天独厚的考古地理环境。

  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对吉仁台沟口遗址进行碳十四测年,并利用贝叶斯模型对年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遗址主要的人类活动厘定为两个时段,即距今4500–4300年(早期)和距今3600–2900年(晚期)。其中遗址的主体属于晚期阶段,大量的煤炭遗存广泛出土于这一时代的文化地层中。

  团队还对遗址周边的6处煤层露头和遗址中采集的部分煤炭样品进行了锶钕同位素、碳氮元素含量以及38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发现其中三处煤炭露头与遗址遗存的煤炭联系更紧密,很可能是遗址煤炭的来源,表明古人煤炭选择的多源性。同时,遗址中的煤炭碳含量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但不同露头的煤炭碳元素含量波动比较大,说明人类可能已经了解到不同地点煤炭性质的差异,进而有选择地取用了更优质的煤炭。

  研究团队对遗址周边的自然土样及遗址早晚两期不同区域的土样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用以测定土样中不同元素的丰度。结果显示,遗址晚期地层中的冶炼地点重金属元素明显富集,某些点位的铜元素浓度甚至达到了自然值的50倍。结合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冶金活动证据链,进一步证实了吉仁台沟口是当时的区域性冶金中心的判断,而冶金必然伴随着大量能源需求。

  团队接下来将继续拓展研究区域,探寻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是否有新的证据,推进对于早期用煤的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另外,团队着眼大量燃煤后产生的环境影响,不只局限于局部的土壤污染,计划对遗址不远处的湖相沉积地层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对史前时代煤炭资源利用的认识。


编辑:马宇 责任编辑:孔令定

休闲
上一篇:洛阳的军队都在何进的控制下,为何还消灭不了宦官?
下一篇:夏朝的灭亡与她密切相关,妲己和她极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