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美”品牌!斗门区奋力绘就“绿美”新画卷

作者:时尚 来源:焦点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4-06-28 13:49:07 评论数:

初冬时节,三美斗门的打造斗门天空干净得一尘不染。这时,品牌从高空俯瞰斗门区,区奋你将会看到674.8平方公里的力绘绿美大地上,一幅山清水秀的新画“绿美”画卷徐徐展开。

斗门区

在城市公园,三美市民锻炼身体、打造斗门闲话家常、品牌带娃遛娃,区奋满脸惬意;在莲洲镇莲江村,力绘绿美绵延数公里的新画榕树风貌带提升了村子的“颜值”,游客也多了,三美村民脸上满是打造斗门笑容;在富山工业园,近2000平方米的品牌乾务镇虎山村飞夹石的裸露区域重披绿装,为园区共添新绿;在黄杨山森林公园,黑脸琵鹭、小灵猫等“山野精灵”再现,斗门区的“绿”更具生气……

从城市到乡村,从园区到山野,斗门区执“绿”为笔,统筹推进绿美广东六大行动和绿美珠海九大行动,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大斗门”建设的全过程,量身打造“绿美黄杨”“绿美乡村”“绿美园区”三大品牌工程,走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斗门新路径。

推进全域扩绿增绿,打造“绿美黄杨”

在斗门区禾益城市公园里,粉红的美丽异木棉正开得绚烂。树下,一位老人手持萨克斯,吹奏出一首首优美的乐曲,吸引不少居民驻足聆听。

禾益城市公园

禾益城市公园对面,禾益城市公园(二期)即将与市民朋友见面。此前,这里只是一片城市荒地,公园周边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城市生态。斗门区以“绿”为核,在此开展植树造林、栽种地被等绿化美化行动,让荒地变成乐园。带着孩子来公园玩的林女士说:“等二期修好了,我们大人就有更多休闲的地方,孩子们也有更多玩的地方了。”

据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充分利用现有湿地、森林、草地、河湖等立体多层次循环生态体系,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森林公园为基础、湿地公园为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造黄杨河湿地公园、尖峰山森林公园、禾益公园等一批绿地景观工程,是斗门区推进全域扩绿增绿,打造“绿美黄杨”品牌的重要举措。此外,斗门区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绿美”宣传活动,以及各类形式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截至目前,斗门区累计开展各类形式义务植树活动344场,完成义务植树折算尽责株数近20万株。

禾益城市公园

另外,2023年,斗门区编制并完成造林项目总面积7464亩,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总任务。随着森林面积扩大,斗门区的生态环境也显著改善,黑脸琵鹭、小灵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也再现斗门区。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绿美乡村”

走进“网红村”莲江村,记者发现这里又有了新景点。三个榕树景观点、三条榕树景观带,组成莲江村榕树风貌带,让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村有了更多自然闲适的风韵。

莲江村

在建设莲江村榕树风貌带的过程中,村民亲手种下了1500株榕树,积极参与绿美建设,不仅优化林分、优美林相,还实现推窗见绿、移步入景。随着村貌的提升,来村里的游客也有所增加,莲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昔强高兴地说:“来我们莲江村感受乡村韵味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落地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进程中,斗门区将现代农业生产与生态休闲旅游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挖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绿美乡村”品牌,营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

莲江村

莲江村榕树风貌带的建设是“绿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也在全区形成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昭信村“美丽渔场”、大赤坎村“古树乡村”、小濠冲村“绿美红色乡村”……越来越多“绿美乡村”接连出现,绿美广东乡愁记忆在斗门区有了更多承载地。

绿色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打造“绿美园区”

今年5月,乾务镇联合富山工业园,组织园区17家企业在乾务镇虎山村飞夹石开展植树活动。志愿者们在两小时内种下100棵荔枝树,为当地共增一抹新绿。

除了引导企业参与“绿美”实践外,斗门区还持续在富山工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四大园区实施绿化美化提升,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品质提升,让绿色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打造“绿美园区”。

修复城市裸露区域也是打造“绿美园区”的重要举措。据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斗门区对城市公共绿地上黄土裸露区域开展补绿复绿工作,共计补种换种绿篱及地被约4万平方米。同时,还根据季节特性,自行培育、种植时花及灌木约43.98万株。

下洲村

不久前,2023全国百强县市区系列榜单发布,斗门区上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绿色,已然成为斗门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接下来,斗门区将突出做好“林、产、人”联动发展的文章,引导全区上下积极投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从“种下一棵树,爱护一片林,守好一座山”开始,让全民爱绿护绿、植绿享绿成为全区的风尚。把建设零碳、低碳产业园区和生活社区作为解决全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改善林相、提升林分,留住绿美广东斗门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