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景区取消预约制,体验会更好吗?!

景区取消预约制,体验会更好吗?

时间:2024-06-26 07:50:20 来源:赞声不绝网 作者:综合 阅读:274次

  近年来,景区景区预约制渐渐成为常态。取消在预约制下,预约验景区按承载容量放票,制体游客则线上预约,更好避免了排队购票、景区过于拥挤的取消苦恼。但随之而来的预约验是,在一些地方,制体预约制甚至成为进入景区的更好唯一通道,你是景区否有过预约失败只能望“景”兴叹的遭遇呢?

  除故宫、国博等 北京全市景区取消预约

  这两天,北京的预约验一项政策引发关注。北京市文旅局日前发布,制体“除故宫、更好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景区取消实名预约,体验会更好吗?这适合不适合推广全国?人气景区和非热门景点,都能这么操作吗?

  取消预约引热议 有人赞成 有人疑虑

  景区取消预约制,这一消息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受到网友关注。

  有网友表达了疑虑,“取消预约后,会不会出现到现场后因为人太多,白跑一趟的情况?”

  有网友表示,希望故宫也取消预约。因有网友说,“故宫是提前七天放票,但连着抢了好几天都没有抢到,几乎都是秒空。”

  家里有老年人的网友,也表达了赞成,因为很多从外地来的中老年游客并不知道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买票,到了景区才发现没有当日票,只能“望景兴叹”。

  景区取消预约制,你赞不赞成呢?来看看大家的说法。

  景区不用抢票了 你支持吗?

  游客:像我们两个都是60岁以上,出来的话,我们都是到现场买票,预约还是不怎么会操作。

  淄博市民 周女士:我觉得取消预约挺好的,感觉这些预约流程很繁琐。提前预约还要计算日期,很麻烦。如果没有预约上的话,可能整个旅行计划都要改变了。

  郑州市民 李女士:年轻人还好,在手机上操作,老年人感觉比较麻烦,需要孩子帮着操作。另外,其实有些景点本身游客也不多,但是到门口还需要扫码预约,感觉就是在走形式,体验感比较差。

  泰安市民 刘先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预约方式。比如老人、小孩预约不是很方便的,可以在现场专门保留特殊游客的预约渠道。

  多地景区取消实名预约 提升游客体验

  不只是北京,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多地旅游景区相继取消实名预约。

  从今年6月11日开始,苏州对全市A级景区、文化场馆预约制度进行调整,除拙政园、狮子林、虎丘等7个重点景区和苏州博物馆本馆之外,全市其他A级景区、文化场馆,一律取消实名预约。当地表示,这一调整是对全市景区日均游客量、最大承载量等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后作出的决定。

  专家:景区取消预约 推广全国要因地制宜

  预约制推出的初衷,是为了限制客流量、提升游客体验,然而随着各地景区纷纷采取实名预约,不顾及现实情况,反而给游客带来了并不友好的体验,也让实名预约被诟病。那么,景区取消预约制适合推广所有景点吗?来看看专家的分析。

  总体上来讲,当前旅游景区景点、度假区和文博场馆并没有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景区景点、度假区、文博场馆是不需要预约的,但对于头部热点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又是需要预约的。要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不要“一刀切”。即使预约也要精细化,把最大的方便让利给老百姓。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来设定要不要实行预约。实行预约制度的,也希望尽可能多一些人性化。比如一些热门景区、地标性文化场馆,预约通道和制度的安排上要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在预约的时候,要尽可能采取简洁的界面。比如说电话预约可不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预约可不可以;甚至连互联网都不会使用,通过信件来预约可不可以?

  对于承载力严重不足的热门景区、网红景区,以及文物保护等级高的文博场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保护区、游览空间比较有限的古典园林、主题博物馆等,实名预约流程需要持续下去。而把最大的方便让利给百姓,除了预约制度的人性化,在专家看来,一些热门景点还可以考虑尽量延长开闭馆的时间,分流客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 吴丽云:

  一是要增加供给,尽可能按照最大承载量提供参观接待的数量,这是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

  二是延长开门时间,可以是晚上时间适当延长一些,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增加了它的供给量。

  取消预约引发关注 根源在“一票难求”

  景区预约制引发很多争议,但是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呢?

  专家表示,预约制引发的争议,其实并非预约本身的问题,关键还是在热门景区“一票难求”上。眼下,游客对于各地头部景区仍有强烈偏好,这样的供需矛盾并非调整预约制就能解决。如果真的全面取消预约,也有人担心游客会不会过多,对此专家也表示,可以加强对景区客流量的监测,增加临时售票窗口以及加强巡查力度等。采取灵活多样的调控措施,确保游客安全。

  尽管景区承载量的“硬限制”很难突破,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持续探索“最优解决方案”,这也是未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休闲)

推荐内容
  • 刘邦去世前和戚夫人说了什么?她为何没听进去?
  • 多措并举 筑牢地质灾害“防线”
  • 多特蒙德准备将哈兰德薪水翻倍
  • 上汽集团陈虹董事长一行赴上汽宁德(三屿)基地项目调研
  • 足球明星身价榜TOP10,第一惊艳全场
  • 警方通报城管追打女商贩被砍伤 女商贩伤势严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