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以敬畏之心守护千年文明

自1991年走进敦煌莫高窟开始,王旭东与文物保护事业便没分开过。东敬从敦煌到故宫,心守两大文化“殿堂”悠久的护千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他,年文“对文物,王旭畏要有敬畏之心。东敬文物保护相关的心守每一件事情都要谨慎一些、纯粹一些。护千”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年文

  王旭东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东敬成为院里唯一的心守地质学专业研究人员。初到敦煌,护千王旭东就被大漠里安静的年文环境、一代代敦煌人的专业精神所吸引,但他也忍不住问自己:“我这个专业在这里能做什么呢?”。为此,他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寻找答案。时任保护研究所所长的李最雄先生带着他“入门”,研究地质环境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等的影响,并通过开发保护材料和技术控制或延缓病害的发生。“有了用武之力,在专业上一步步地跟了上来,整个人工作都很起劲,对莫高窟也由陌生逐渐变成了热爱。”王旭东笑称。

  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国内凡是有石窟和壁画的地方,大都留下过王旭东探索与研究的足迹。“一开始专注于莫高窟的保护,慢慢地,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也能应用到其他地区的文物的保护中。由此,也开启了‘立足敦煌,面向全国’的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在敦煌研究院的28年里,王旭东持之以恒地钻研,与团队一起攻破了一个个难题,也历练成为石窟、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与预防性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他主持撰写的《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古代壁画规范研究》等专著,弥补了相关文物保护领域研究的欠缺。

  王旭东常常讲:“文物保护,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在接任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后,他不遗余力地推进莫高窟的数字化建设。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启用,在满足游客更加真切地欣赏洞窟真容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洞窟保护的压力。他还提出,在网络上“数字重建”莫高窟,实现洞窟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三维立体化呈现;与数字网络平台合作,以新技术、新载体创新演绎莫高窟文化保护与传承……千年莫高窟再次以年轻的形态展现于世人眼前。若干举措,让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尽可能达到平衡。

  2019年4月,王旭东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备受社会关注。他坦言:“很幸运,压力也很大。无论是文物的体量、机构的规模,还是人流量、社会关注度都是巨大的。”王旭东在故宫博物院各部门间调研,沿着故宫的道路行走查看,在他眼中,这不仅仅是600多岁的紫禁城,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厚重却又生动。“要让更多人了解故宫,亲近文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故宫博物院已经完成了92万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而这只是故宫在册文物数量的一半。”他表示。

  在故宫博物院的官网上,“数字文物库”清晰、详尽地向公众呈现了103861件文物的生动形象和身份信息。“数字化,不仅是把文物‘搬’到网上展示,还得让人们了解每一件文物的价值在哪,它美在何处,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凝结了古人怎样的智慧,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王旭东对此也有着更为深刻、长远的认识,他一再谈到:“不要担心有没有人去看这些数字文物,这本身是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方式,同时也给了无法到故宫的网友一个‘走近故宫’的机会,借此培养网友亲近文物的习惯也不错嘛。”

  如今,正在故宫展出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等展览,线上也同步开启,人们可以在线畅游于文物珍品间,尽享配套服务和教育体验活动。显然,这正印证了王旭东所说的,“将藏品数字化,可以让更多人受益。”

  三十二载坚守,千年文化守望,无论是作为敦煌守护者,还是作为故宫守护人,王旭东始终以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为己任。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既充分尊重与继承传统,又以开放包容博大的心胸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将其成功融入中国固有文化之中,在敦煌石窟和故宫这两座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中皆有着强有力的表现——这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无穷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继续向前,他的责任也在于此。(光明网记者 王营)

王旭东:以敬畏之心守护千年文明

  【嘉宾简介】王旭东,毕业于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历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要从事石窟、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与预防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1991年开始文物保护工作以来,主持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工程60余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20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古代壁画规范研究》等专著6部,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授权技术发明专利20余件,主持完成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5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文化部优秀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


编辑:马忠德 责任编辑:孔令定

探索
上一篇:劝说刘备不要急着称帝的费诗,他都还有哪些故事?
下一篇:索额图原本是清朝第一功臣 索额图是怎么成为本朝第一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