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湾韵|大家(2024年3月11日)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热点   来源:娱乐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澳门老城区□蒋子龙古往今来圣哲们的终极追问,无非是“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表现了现代地球人对历史与文化的焦渴,或者还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没有历史文化的

澳门老城区

□ 蒋子龙

古往今来圣哲们的湾韵终极追问,无非是年月“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湾韵表现了现代地球人对历史与文化的年月焦渴,或者还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湾韵忧虑。没有历史文化的年月留存,就没有人类生存的湾韵记忆和痕迹,人类的年月存在将成为一片虚无。

法国哲学家亚兰说:人类史就是湾韵宗教的历史。所以,年月人们至今来澳门古城区,湾韵常常觉得“一座庙连着一座庙,年月一个教堂接着一个教堂”……澳门开埠建城,湾韵其“历史城区”以鲜活的年月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独特的湾韵一页。15世纪后期,葡萄牙成为海上强国,想用舰队打通中国贸易市场,在浙江、福建、广州……屡战屡败,处处碰壁。几十名溃逃的散兵,冥冥之中受中国民间宗教的指引,在妈阁庙前的海滩上岸,所以葡萄牙人最早称澳门为“妈阁”。当时的澳门小岛上,只有400多人,精神上仰仗着妈祖的慈护。

1578年,意大利籍的耶稣会传教士范礼安初登澳门,发现这是块宝地。此后30年间,他六次来澳门,并到处公开宣讲:“中国是个秩序井然的高贵而伟大的国家,相信这样一个有智慧而勤劳的民族,决不会将懂得其语言和文化、并有教养的耶稣会传教士拒之门外的……”这是他的真情实感,并不是虚情假意的恭维,因为他无须如此。当时他是“果阿至日本的东印度区耶稣会视察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话,他成为西方宗教在澳门的奠基人,创建“耶稣兄弟会”,并指定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利玛窦为“中国传教团主管”。

利玛窦抵达澳门后,“操汉语,着华服,刻苦研究中国典籍,讲授西方的天文地理历算之学,将天主教汉化”。他在尊重中国文化的前提下,取长补短。他通晓六经子史,并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本国出版,开西方人译述中国经典的先河。他还首创用拉丁字母注汉字语音,成为中国文字拉丁化的创始人。同时以西洋科学知识、天文仪器作为传教的手段,他刻印世界地图时,名为《坤舆万国全图》,呈献给明神宗,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五大洲,以及中国真实面积到底有多大的真相。利玛窦还以口授的方式由徐光启笔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人类发展史的本质是思想史,在主管思想的宗教及文化的“四梁八柱”确立之后,澳门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在开埠300多年的时间里,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日本、瑞典、英国、法国及非洲等不同地区的人,他们在澳门的古城区内盖房子、修马路……通过各类社会及文化活动,开展多姿多采的生活。

——这就是澳门的“历史城区”,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历史城区”。因得风气之先,澳门也成了“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创造了诸多的“中国第一”:

1594年建成的圣保禄学院,成为整个远东地区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清代著名画家常州吴渔山,便是第一个就读于此院的留学生;第一家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第一座西式剧院——岗顶剧院,既上演西方歌剧,后来又可上演中国古典名剧《牡丹亭》;第一座现代灯塔;第一份外文报纸……

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183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整座宏大坚固的教堂,却独留一面门脸墙,孑然而立。看似极单薄,实质却无比强固,近200年来任台风暴雨、雷电交加,它始终纹丝不动,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竟然成了澳门的标志。

——飘逸而凝重,肃气又从容。

它像历史的骨骼。赤裸裸却明媚绝伦,气象清扬。每天都有无以计数的人向它致敬,用想象还原了它丰满的血肉。它在隐逸中静观世事,表达了一种最深刻的历史和人生经验。

鉴于此,澳门“历史城区”有两个特点,或许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独一无二的:其一,它不是一个单项的文化遗迹,而是一片老城区,大街小巷,楼阁亭台……对比之下,当你登高俯瞰一片片崭新的楼群时,会感到它缺点什么,缺时间的凝练,缺历史的沉淀,缺文化的品位……总之,缺少灵魂。

其二,澳门“历史城区”不是一个历史片段,不是白天人头攒动,夜晚一片死寂的供游人参观的胜地,而是代表了完整的澳门历史和现实。这里依然人烟稠密,车水马龙,他们不是匆匆过客,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人。历史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也深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琐细的纹理之中,甚至可以说他们就生活在历史中。

法国思想家布罗代尔这样认识历史:“像大海深处那样沉默而无边无际的历史内部背后,才是进步的本质,真正传统的本质。”民气充盈,老百姓的生生不息,才是历史的血脉,构成文化的永恒。文化以及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不是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定是与生存结构相匹配的。

文化是一种口碑。因此,澳门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

中国文化有两个传统: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何为天?“王者以百姓为天”。澳门“历史城区”的历史中,以独有的悲情与欢乐、屈辱与暴烈……在时空绵延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澳门人,自然而然地有了精神的认同、历史的认同,有了共同的文化自觉,使古城区里氤氲着一种温润宽和的气韵。

澳门是历史的馈赠。其“历史城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证明澳门民智很高。人文环境就是文化。这就使这个城区,既是历史城区,又是现实城区。从内涵到外表,极其协调一致,深厚雄盛,异彩荡漾。澳门“历史城区”仿佛时光隧道,在这里可以自由行走在历史中,又可从历史中不知不觉回到现实。历史在现实中是活的,现实又了无痕迹地接续着历史。

历史既是一种明确的经验,历史里又藏着未来的密码,现代澳门人的解读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历史不过是文化史”。不是澳门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荣,而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为有澳门“历史城区”,感到庆幸。

古城厚文,名重千秋,是为不虚。

蒋子龙1941年生于河北省沧州,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农民帝国》等。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蒋子龙文集》。

南溪新霁(国画)

伍立杨 作品

回望与还原

——读陈伯坚长篇小说《躁动》

□ 曾维浩

 

八十八岁高龄出版长篇小说新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前无古人是一定的,后有没有来者?当然希望有,可能还需要不短的时日。凭此,伯坚先生就足以让人钦佩,《躁动》(作家出版社2023年5月第1版)便值得细细品读。

改革开放,是四十多年来各级各类文件、新闻报道中出现最多的词,也是受惠于此的每一个人体会最深切的词。《躁动》,是引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一次深情回望。作为珠海读者,我会不断地联想起在特区建设过程中曾经遇见过的事,曾经碰到过的场面,曾经不期而遇的人。

万山群岛数百个岛屿,星罗棋布于珠江入海口,仅属于珠海行政管理范围的就有146个。有些岛远在香港以南海域,比如担杆列岛、佳蓬列岛。被西江水系切割出来的几个岛,则紧贴海岸线,面积不小,位置独特,现今已被建设者用多座桥梁与那些相邻的半岛联结起来,成为都市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不了解历史地理,已完全觉察不出岛来,比如声名遐迩的横琴,比如已成为城市西翼的三灶。

海岛开发,一直是珠海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认真面对的课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城市版图,珠海就搞了声势浩大的“西部开发”。这个西部,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大西北,是珠海的三灶岛。早期拓荒者曾提出“向海要地,以地生财,以财聚才”的朴素发展思路,一片片滩涂因“野蛮生长”生气勃勃。而持续至今的横琴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近年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海岛开发讲究谋定而后动,交通建设、土地资源利用、区域产业布局是愿景,更是前提。我想,这是《躁动》创作的重要背景。

故事在与澳门一水之隔的大锅岛展开,围绕着马头山水资源的利用。珠海的第一桶矿泉水,确实是从澳门对面的山上开掘出来的。当然,那地儿不叫大锅岛。我无意在此为《躁动》“索隐”。大锅岛面积不大,三万多人口,原本资源相对贫乏,因“神水”而获得各方青睐,亦引来了为商业利益入岛的开发者。于是,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为什么要开发?由谁来开发?怎样开发?以艾敢、艾倩、肖琤、豆腐六叔等为代表的大锅岛原住民与新任镇长兼海洋开发试验区主任高天翔、外省女子绿珠各怀心思,各有所需,情感纠葛与经济利益交织,形成“开发交响曲”。

作品脉络里是宏大叙事,是对改革开放的回望与肯定,是对改革探索的文学还原。但切口不大,以小见大,各色代表人物粉墨登场。小说没有铺陈机器轰鸣的土地开发现场、明争暗斗的投标过程,自有其谨慎的考量。来自基层、民间的朴素愿望与决策者造福一方的宏愿达成一致时,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如果不一致,便需要在相关的利益搏弈中解决问题,冲突由此而生,情节跌宕起伏。小说没有设置沉重的话语氛围,大抵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共识早已形成,操作层面的利益分配成为关注焦点。作品以一种轻喜剧的方式直面矛盾,在风格上与早期的改革小说《新星》迥异,但继承了《雅马哈渔档》的某些因子。也许,这便是一位老作家尝试的“新南方写作”。

根植于民间话语的各种“恶作剧”,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作品的特色。“女玩家”艾倩在镜石顶“俘虏”高天翔、投资人会上的“考试”、豆腐六叔让高开翔开车载着游车河突现肖琤的爱情表白……颇有周星驰港片的“无厘头”色彩。“无厘头”的另一个好处是让我们看到,在大锅岛,民完全不畏官,“官本位”被彻底消解,民经常“捉弄”官。捉弄的动机善良而单纯,是为了呈现美,表达爱慕,或者让决策者认识新生事物,并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基层民主以令人会心一笑的某种方式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圣贤入梦则较好地补充提示了相关章节的深远题旨。人物基调明亮是《躁动》的另一特色,毫不吝惜笔墨赞美青春、赞美女性面容身姿、赞美男性体格。因为喝了马头山水,“男人长饮是帅哥猛男,女人长饮是美女健娘”。从这个逻辑出发,赞美是必须的。连千姿远嫁的美国旧金山老公,没喝过那水,却也“不老也不病,比老虎还粗壮”。人物性格多活泼自信、坦荡自然。基调的明亮,也让许多利益争夺使出的“阴谋”,在阅读感受中成了“阳谋”。

最后,所有人在这一场看似声色犬马的“躁动”中获得了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完善。由百岁老人牟铁戈作出总结:人生最难懂的是“度”和“省”。高天翔进一步阐释:人生多欲。人不可无欲,欲不可无度。拿捏得度,要靠反思。有度能省,是人生法宝。

我想,这也是伯坚先生的人生感悟和殷殷寄语。

 

曾维浩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弑父》、中短篇小说集《凉快》《都市雕塑》《原野的谶语》《流浪的夏天》、非虚构《一个公民的成长笔记》等。

无人岛(组诗)

□ 卢卫平

 

追蝴蝶

 

太阳还没熄灭群星

我就带妞妞到草地上了

妞妞已经十三岁高龄

是博美中的老奶奶了

草尖上挂着露珠的小灯笼

一只蝴蝶在小心翼翼地飞

我不知道妞妞

是看见了蝴蝶的美丽

还是闻到了蝴蝶的香气

妞妞追着蝴蝶奔跑

我喜欢蝴蝶

但我不担心妞妞会追上蝴蝶

即使追上了

妞妞一把老骨头

也跳不到蝴蝶飞舞的高度

直到蝴蝶在草丛深处不见了

妞妞才停止奔跑

妞妞累了

但没有因追不上蝴蝶而沮丧

妞妞刚刚脱掉花棉袄

她要在追蝴蝶的游戏中

和蝴蝶一起分享

从沉重到轻快的喜悦

我也脱掉了积雪一样厚的羽绒衣

妞妞陪伴我十三年了

我相信,妞妞和我一样

她要用我们都懂的方式

奔走相告

春天来了

 

无人岛

 

暮色降临

我将启身前往梦中的无人岛

潮汐的涨落是尘世的轮回

我已从大海日夜不息的咆哮里

听见神秘的召唤

我看见搁浅的古船

在等着我扬起斑驳发霉的帆

两只断桨在等我张开双臂

罗盘已锈死

逆着风的方向

就是无人岛靠岸的地方

我会看见很多石头

看见石头上一只只僧侣一样

走在朝圣路上的蚂蚁

我相信它们因为我的凝视

看见天堂

我会看见灌木丛里

一片片腐叶和一根根枯藤

我相信它们因我的到来

渴望复活和重生

鸥鸟也有疲惫的时候

也有把头埋进翅膀的时候

我希望它们在离我

最近的树上歇息

我知道需要多久

需要赋予多少过往事物新的含义

我才能为无人岛命名

我相信在这座我命名的岛上

晨曦的微光里

能听见蓝鲸的歌声

 

野菊花

 

也许是因为深秋的枯瘦

野菊花的茎秆

一根比一根高

年过半百

我已不惊叹野菊花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野心

我感念的是这些

高茎的野菊花

在大雪压顶前

它们竭尽全力

把脖子伸得那么长

它们似乎知晓

我沉迷陶渊明十多年了

它们担心

我跟渊明兄

酒过三壶后

我心远地自偏地沿着

渊明兄的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时

因为杂草的遮掩

见不到南山

卢卫平当代诗人,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各就各位》《浊酒杯》《瓷上的火焰》等诗集十二部。三次入围全国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前十名,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8年《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07年首届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等。

春 天(外二首)

□ 席 地

这些天我随意地走着

花开了,很多词长了出来

我才知道春天

 

在暗巷中迷路

城中村。有个小女孩

告诉我:跟着光走。

当我走出去时,我才想起春天

 

这一刻,我想多看看这片土地

可又怕春天这个词

太大了,我撑不起

也压不住

 

安眠曲

 

半夜

被一首安眠曲缓缓惊醒

关掉还是开着

这是一个问题

 

棒棒糖

 

回乡过年,孩子递给我根棒棒糖

我欣然接下一种久违的

香甜传来。童年的味道

 

一刻钟过去了

又一刻钟过去了

又一刻钟过去了

 

这根糖还是没有吃完

我把它抿熄在烟灰缸里

席地诗人、小说家。曾获澳门中篇小说奖首奖、澳门文学节短篇小说冠军,作品散见于《台港文学选刊》《草堂》等文学期刊。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选》等十余部海内外诗歌选本。

芳华(国画)

刘春潮 作品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赞声不绝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