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

莫言、余华等文坛老友乐聚东澳岛,畅聊旅行与写作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热点   来源:娱乐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莫言兄,我在旅行中给你写信,邀请你参加《我在岛屿读书》。”“余华兄,来信收到,东澳岛我早闻其名,但一直无缘登临,正好借此机会游览一下,期待与你们在岛上相见。”8月10日,《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第九卷

“莫言兄,余华友乐我在旅行中给你写信,等文邀请你参加《我在岛屿读书》。坛老”

“余华兄,聚东来信收到,澳岛东澳岛我早闻其名,畅聊但一直无缘登临,旅行正好借此机会游览一下,写作期待与你们在岛上相见。余华友乐”

8月10日,等文《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第九卷播出,坛老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聚东推理作家紫金陈和青年作家焦典做客“山海经书屋”,澳岛并与余华、畅聊苏童、旅行程永新、叶子等多位嘉宾一起,共同探讨文学与旅行的关系,畅聊旅途中的趣闻。

余华起身欢迎莫言来到东澳岛。图片由《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节目组提供

莫言、紫金陈、焦典3人都是初次来到珠海东澳岛。余华向莫言介绍:“东澳岛是一个开发得很完善的岛屿,尤其到了周末,游客很多,离澳门也近。”沿着环岛公路徒步行走,便能一路欣赏到海岛的旖旎风光,享受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一侧是隽秀的山峰和蓝天相连,一侧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莫言赞叹道:“东澳岛挺漂亮的,面对着大海和青山,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环境。”

椰林摇曳,涛声阵阵。择一个闲适的午后,面朝大海读书,不远处山顶上的风车悠悠地转动着,书也不自觉地跟着翻页。“岛上要是弄个小木屋或者小别墅的话,在这里写作一段时间,那肯定是很惬意的事情。”紫金陈说。在前往书屋的路上,指着码头沿岸林立的商铺,莫言说:“这些房子建得还是很漂亮的,很有情调。”这就是东澳岛的魅力,既有原始纯净的自然风光,又有与海岛浪漫风情相搭的房屋建筑,还有旷达悠远的历史遗迹,展现了这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这一期的节目主题是沿着文学的“足迹”,探寻旅行的意义。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跟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的诗人在山水间徜徉写下千古名篇,现代作家的旅行经验则促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文学观念,并在文学创作中留下痕迹。

读一本书,就像看一场风景。反之,美丽的景色也如同一本书,等待着我们去阅读、欣赏。当眼前的实景与文学场景不期而遇,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人们最终会发现风景的内涵与生活的诗意。“就像此刻,我自己真正站在这个岛上,这一瞬间有风吹过我们,我觉得这就足够了,这就是一切了。”焦典说。

莫言余华等乐聚东澳岛

文坛老友畅聊旅行与写作

莫言和程永新一起翻看1988年的《收获》杂志。图片由《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节目组提供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在文坛大家们看来,人生最好的状态或许是“在行万里路中,读了万卷书”。

在《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第九卷,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千呼万唤始出来”,来到书屋与余华、苏童等老友畅聊旅行与写作,打捞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美好回忆。

莫言自称是余华、苏童的“前辈”

逗趣回忆首次出国旅行

在“山海经书屋”,大家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莫言,他与余华组成的“相声”组合更让人意犹未尽。

初次登岛,莫言饱受晕船的困扰。不过,他很快以文人的幽默风趣进行自我消解:“《荷马史诗》里没人晕船,《伊利亚特》里也没人晕船,奥德修斯也不晕船,《镜花缘》里好像也没有,为什么我晕船?”话音未落,整个书屋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莫言回忆起1998年与余华、苏童、王朔一起出国旅行的经历。莫言表示,当时自己在意大利买了六双皮鞋,但因为尺寸不合适最终都送给了别人。而余华则对皮夹克情有独钟,“硬得像盔甲,能立在地上,夜半醒来会以为是余华坐在地板上。”莫言说道。但余华却不以为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穿着皮夹克去跑步,美其名曰便于流汗。“后来实在是太沉了,还是放弃了。”余华笑着说。

老友相见,莫言自然免不了拿余华、苏童打趣。而在《收获》杂志上发表小说的时间和数量,则成为了他们互相之间比拼的“黄金标准”。莫言发表在《收获》上的第一篇作品,是1985年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而且是和张贤亮、王蒙同期。余华和苏童在《收获》上的初次亮相则分别是1986年和1987年。“所以你们两个在我面前不要洋洋得意,仿佛《收获》是你们的自留地一样。没那回事,这自留地我早就耕耘过了。”莫言说完,书屋里所有人笑成一团。

沿着文学的“足迹”

探索生命中最美的留白

一支笔,一场漫游,想象和参与另一种人生。在余华、苏童看来,这便是旅行的意义。而要说到文学家中的“旅行家”,那一定非海明威莫属。《乞力马扎罗的雪》《非洲的青山》《死在午后》《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的一生步履不停,而这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成就了一部部经典的作品。“旅行不光帮助你写一篇抒情散文,也有可能帮助你成为世界级的、像海明威一样的作家。”谈到旅行对作家的意义,苏童表示,“旅行往往是在你的生命里埋一颗种子,它能不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你是不知道的,但是你需要这颗种子。”

文学作品以及作家的故事,常常会吸引后来者循着文学的“足迹”开启一段段意义非凡的旅程。苏童表示,自己曾去到布拉格的卡夫卡故居、英国斯特拉特福小镇的莎士比亚故居、巴黎中心孚日广场的雨果故居……在那里,他尽情感受着文学大家们的气息,并试图与他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叶子则回忆称,当年自己为了去到川端康成笔下的汤本馆,提前小半年预定,只为了探寻那一场充满唯美爱恋的伊豆之旅。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赞声不绝网   sitemap